中国足球从1994年开始走向职业化,截至刚刚结束的2024赛季,在30年的历史中,三级职业联赛(顶级联赛、二级联赛、三级联赛)共产生了93个冠军和64支冠军球队。这64支冠军队伍中,有45支已经解散,存活率只有29%!
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自2004年中超联赛元年以来,共有38家具乐部进入中超联赛行列。如今中超联赛刚满20岁,正值青春年华,这38家具乐部中有22家具乐部退出足坛。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中超俱乐部“英年早逝”。
如果说这两个数据离我们很远,人们可能不会觉得痛苦,那么我们再举一个更近的例子:4年前的2020赛季,征战中超的16支球队还“活着”。仅有山东泰山、上海申花、上海海港、北京国安、天津津门虎和河南目前中超冠军江苏苏宁、亚军广州恒大等6支球队,以及广州富力、河北华夏幸福、重庆当代、大连人民、青岛黄海、深圳佳兆业、武汉卓尔、沧州雄狮(原石家庄永昌)等10支球队全部黯然落幕, “死亡率”高达63%!
无论是29%的“冠军成活率”、过半的“中超死亡率”,还是短短4年63%的“中超死亡率”,都说明尽管有着30年的历史中国职业联赛已经到了“三十岁”,不仅没有“站起来”,还没有完全学会半岁后正常的“断奶”和一年后的“行走”旧时。 30岁了,青春期早就来了,自己还不能照顾自己,一旦离开了“保姆”,不能“啃老”,就一天也坚持不了了。它们不仅生活在温室中,而且实际上生活在婴儿保温箱中。
分析一下中国职业联赛迄今为止“死亡”的众多俱乐部。除了因政策原因退役的八一队、“愤怒地不再跟你玩”的武汉光谷,还有一些因处罚而退出的个人等等。此外,绝大多数人都是被迫的选择“自我承诺”,因为他们“没有死,只是把钱花光了”。他们负债累累,资金链断裂。他们实在是绝望了,别无选择,只能自杀。
职业足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。市场经济的规则是自负盈亏、优胜劣汰。任何企业都必须先解决生存问题,才能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。中国职业联赛的“死结”在于不从市场出发,但又不想以市场为基础;它想享受市场的红利,却不愿意按照市场规律行事。就连职业联赛的基本定义也被中国足协修改过多次,以至于没有一个负责人能够理解。在陈戌源之前,职业足球与政治表演足球划等号;在特立独行的陈戌源手下,职业足球被定位为“公益足球”——一群缺乏基本生存能力,靠金饭碗、泥饭碗讨饭的人。一个吃得很多的“乞丐”去搞“公益”,让中国足球变成了现在人非人非鬼的局面,这并不奇怪。
宋凯似乎比前任有着更长远的眼光,已经开始关注中国足球的基础设施建设。青训、教练员培训、社会足球发展、管管分离等议程逐渐被提上日程。然而,从去年底的“八大点”到今年年初的“十一大任务”,仍然没有提到最根本的话题——如何营造职业联赛俱乐部生存的市场环境。职业联赛是一个职业市场,俱乐部就是这个市场中的企业。企业可以赚钱养活自己,所以在市场上才有意义。经营模式成熟、财务结构均衡、风险防控机制健全的企业越多,市场就越稳定、越有活力。
就像一个家庭一样,孩子想上名校,将来找个好工作;妻子想买名牌包,住大房子;男人想买一辆好车;全家人还计划每年至少两次出国旅游……这都是人之常情。问题是,谁为这些美好生活的愿景成为现实付出了代价?如果这个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,只能靠啃老、借钱、或者卖钢铁,这些愿景能实现吗?如果实现的话能否持续?职业足球也是如此。欧美职业联赛花钱很多,人赚很多。日韩职业联赛没有太大的赚钱能力,所以他们把一块铜板劈成两片花瓣。中国职业联赛是最好的。他只知道花钱,不知道赚钱。他不关心他的钱。花完所有的钱后,他负债累累,一败涂地。让他们把赚来的钱花掉,他们所有的问题都会得到纠正。宋凯确实想有所作为,所以不妨从这里开始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fengzhishebei.com/html/tiyuwenda/7221.html